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人找车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碑廓镇简介

    董国军     2017-09-23 23:21:05     浏览:2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董国军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    碑廓
    碑廓镇位于日照市岚山区西部,地处黄海之滨,东有古城安东卫,南靠江苏的连云港市赣榆县,西邻临沂莒南县,是日照市最南端的乡镇,距岚山区驻地10公里。总面积96平方公里,耕地4600公顷,林地1249公顷,辖64个行政村(65个自然村),5.3万人(2011年)。[1]
    碑廓镇因东汉兵部尚书马武的御赐碑阁而得名碑廓。碑廓镇北有圣公山,南有绣针河,铁矿、中砂、花岗石等矿产及地下水资源丰富。坪(上)岚(山)铁路、342省道过境,距岚山港10千米、日照港40千米。景点有圣公山、圣公庙、香塔寺遗迹、罗荣桓军事指挥所、绣针河绿色长廊、江北第一毛竹园等。
    碑廓(当地人读音是běi guō)

    中文名称碑廓(běi guō)
    行政区类别乡镇
    所属地区日照市岚山区
    电话区号0633
    邮政区码276809行政区划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地处两省(苏、鲁)三县区(莒南、赣榆、岚山)交界,辖64个行政村、20个镇直镇办单位,总面积96平方公里,总人口5.3万(2011年),其中镇驻地人口1.3万(2011年)。碑廓镇宋元明清皆属日照县,清末为碑廓社,民国初年属日照县第四区,1931年建碑廓区,1946年划归卢山县第四区,1947年划归日照县圣岚区,1950年属日照县第九区,1958年撤区改为碑廓公社,1985年改为碑廓镇。碑廓镇自古至今是商业重镇。清末民初时,这里有东油坊、西油坊、染房、冶炼厂、粉坊等;有山西人开的当铺,当地人开的杂货铺、钱庄、饭馆、面馆、旅社、坊子、中西药铺等。碑廓农历四、九逢集,日上市4万人以上。区位交通东临国家一类开放口岸——岚山港,西接临沂等内陆腹地,342省道和坪岚铁路横穿镇域中部,巨碑公路纵贯南北,东距同三高速公路、204国道分别为1公里公里,距岚山港、日照港分别为10公里、40公里,距青岛国际机场、连云港机场分别为120公里、80公里。在新兴港城日照市岚山区西部,有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,这里因东汉兵部尚书马武的御赐碑阁而得名——碑廓。该镇辖64个行政村,5.03万人口,总面积96平方公里,素有“日照粮仓”、“绿茶基地”、“蔬菜之乡”等美誉。日照市工业园西区座落其中,占地42平方公里。历史人文早在2000多年前,被孔子称师的项橐就出生在该镇的圣公山下,小圣人三难孔子的故事,妇孺皆知,《三字经》上也留有“昔仲尼,师项橐”的记述。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滨海根据地的游击区。镇驻地曾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驻地,罗荣桓、肖华、谷牧等首长就在这里工作战斗过。旅游风景碑廓风景秀丽,气候宜人,自然景观别具情调。这里地处沿海,属温带海洋性气候,年平均温度12.6℃,年平均湿度大于72%,年降水量868毫米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。北有秀美群峰,南有万亩沃野。远古的传说增添了圣公山的灵性,动人的故事描绘了绣针河的神韵。圣公庙、香塔寺遗迹,罗荣桓军事指挥所,绣针河绿色长廊,江北第一毛竹园,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、茶菜桑万亩特色高效农业,构成了人们观光旅游、度假休闲的理想去处。特色饮食碑廓小锅饼碑廓小锅饼制作工艺精细,小锅饼一直面名于山东江苏等地,形以蘑菇,大小如盘,中心薄,周围厚,中间压一“十”字,一饼可分四瓣,饼面色董红,富有光泽,入口酥脆,既香又甜,是旅游携带的方便食品。又是馈送亲友的风味佳品。地名由来碑廓虽资格很老,但却名出不一,其名称之源,史书无记,碑刻无传,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辟典》“碑廓”条下,只记:在山东省日照市西南绣针河东岸,接江苏赣榆县界。至于名于何处、含意如何,未再只言片语。但据民间相传和地下陶罐、陶碗为证,其说有二:按其一:武则天称帝后,为显示“千古一帝”的风范,独创了一个字“瞾”(同“照”)为“寡人”之名。因日月同照,天下为之一“空”,碑廓一带连闹三年饥荒,头一年发大水,第二年过蚂蚱,第三年遭大旱,三年颗粒不收,草根树皮都吃光了。这时家住蓬莱仙岛的张果老和何仙姑得知后,扮成父女前来救灾,杀了张果老的小毛驴,支锅煮肉,七天七夜,正好煮了一百锅,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大块吃肉、大碗喝汤。在因沾了“仙气”而得救后,他们想方设法挽留这俩位“大救星”。张果老见无法脱身,便朝驴骨吹了一口仙气,小毛驴“嗤”地一声腾空而起,张果老倒骑毛驴,何仙姑手持莲花,驾祥云而去。为让这方百姓一个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,同时因这三年饥荒是“七分天灾、三分人祸”,张果老、何仙姑下决心向玉皇大帝和东海龙王要个说法,约定黄昏开工,到鸡叫头遍,搭梯架桥率老百姓“越级集访”。而且分工明确,张果老垒一座上天梯,何仙姑架一座下海桥。张果老相中高乡城(今莒南县十字路),垛了一匙子千丈高的泥。何仙姑在东海边安了一块花岗岩,一下就伸到海里九丈九尺九寸。玉皇大帝深知“集访”的滋味,想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,下令张果老、何仙姑要以大局为重,做好说服工作,并表示只要能维护天庭的权威,可以严惩下界始作蛹者。谁知张果老、何仙姑一条路跑到黑,死活不买账。于是,玉皇大帝急令:天鸡、天鸡,快快叫!“天鸡”伸展双翅,瞬间莅临工地,“喔”的一声——“一唱雄鸡天下白”。“天机”已泄,张果老的上天梯、何仙姑的下海桥也就成了半拉子工程。天地之间有杆秤,大秤砣是那老百姓,为使子子孙孙不忘救命之恩,当地群众就把两位神仙支锅煮肉的地方起名“百锅”,张果老垛的那一匙子泥叫做“匙泥山”,何仙姑安的那块石头呼之“丈九石”。一直千年万年,这里的老百姓还在唱着:匙泥山,伸手捞着天,不是老天怕百姓,百姓定能上九天。由此可见,民心不可违,民意不可欺,古今亦然。后来,“百锅”演变成“碑廓”,“匙泥山”成了“赤眉山”。按其二:碑廓始于汉代,源于古冢,因于碑亭。首先,根据来头比较大的说法,小小碑廓竟与一篡位逆臣、一开国功勋和一中兴圣君有纠葛。西汉初始一年(9),安汉公王莽当了两年多“摄皇帝”后,终觉不如真皇帝过瘾,便一脚踢开两岁时亲手扶上皇座的外甥刘婴,自披龙袍,改国号“新”,西汉遂亡,此年即为新朝建国元年。如从此风调雨顺,王莽会以一代开国之君而名垂青史,但人算不如天算,新朝建立后连年天灾人祸,烽烟此起彼伏。天凤4年(17)吕母聚众起义于琅琊海曲(今奎山街道崮河崖村),成丹、王凤、马武的绿林军揭竿于湖北绿林山(大洪山)。天凤9年(22),绿林山大疫,成丹引部西行,号下江兵;王凤、马武北行,号新市兵。同年,大汉龙子龙孙之一南阳刘秀举兵舂陵。据民间传说,一日刘秀军一部过今碑廓地域时,遇一彪人马,为首大将姓马名武。当马武得知对方乃大汉宗室刘秀之军时,遂诚心归服,后在讨庞萌、击隗嚣、破匈奴诸役中屡建奇功。虽马武平时“好喝几口”,而且动不动醉后在光武帝刘秀面前时而“豪言壮语”,时而“胡言乱语”。但因其很有自知之明——如不逢乱世、遇明君,自己一生充其量不过因“武勇”,可以守尉督盗贼”,相当今天的乡镇派出所所长。而光武帝则为其升了一格,评估任“亭长,斯可矣”,即乡镇长一级。但或因马武心急口快,或因其拍马有“术”,刘秀中兴汉室后,按功行赏,委马武为侍中、骑都尉、捕虏将军,先封山都侯,定封杨虚侯。永平4年(61),马武去世,光武帝刘秀之子、明帝刘庄念马武开国有功、辅佐尽力,遂赐人臣中最高规格的葬礼——金顶御葬,并送回“归汉地”安葬,以示皇恩浩荡。据传墓内棺套椁,墓前有石门、石人、石狮、石羊,并立龙头石碑,再覆以碑亭,亦称碑阁,以此相沿为地名,尔后演化为碑廓。不过,这一说法有“产权纠纷”,据民间另一种传言,马家古墓乃一马姓状元的阴宅。光绪《日照县志·艺文》宋佩玉诗《古墓行》:此地相传状元墓,来游不见一抔土。惟余翁仲两片石,东西直立如官府。又见古籍载:昆山西有王墓岭,传为汉王葬处;卫西分水岭北古墓,咸称齐王墓;碑廓镇后有翁仲石兽,传为马状元墓……但据现存资料,日照史上尚无马姓状元之说,如该墓为马姓状元阴宅,则其人来自何方?碑廓古墓产权属谁,是马武还是见尾不见首的马状元,今已很难明晰。但“碑廓”之称由此而来,却大致可言。传说及景点据考证,碑廓之名,始于汉代。相传早在西汉时期,王莽篡汉称帝,皇族刘秀以恢复汉家政权为号召,举兵讨伐王莽,其一军队路过碑廓时,断绝粮草,军心混乱。当地有一员外姓马,闻知是汉家皇族刘秀的大军时,慷慨解囊,资助粮草。临走时马老员外又把次子马武送给刘秀当兵,为恢复汉室相助一臂之力。
      马武自幼习武,身体素质好,十八般兵器纯熟,战场上屡立战功,在讨伐王莽和镇压铜马等起义军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刘秀当了皇帝,中兴汉室,马武被委任为侍中、骑都尉等职,封马老元外为扬虚侯。马武死后,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念其有功,又有先皇所封,赐给大宗葬礼,送回原籍安葬。
      旧时马武墓内有棺椁,墓前立有龙头碑,覆有碑亭,神道内有翁仲、石狗、石羊、石马等。因碑上有亭,俗称碑阁,得名碑阁,后逐渐演化为镇名“碑廓”。这些石刻文物至1950年后尚保存完整。1956年因修岚兖公路,推倒后当桥石垫在公路南侧,以后公路拓宽被埋在了路下,位置在今碑廓人民商场东北角。
      碑廓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,战争年代,有大批子弟参军参战,万人次民工支前,抬担架救伤员,运送武装弹药。各村民兵、儿童团站岗放哨,妇女烙煎饼、做军鞋支援前线,这里是滨海根据地和游击区,罗荣桓、谷牧、肖华等首长曾在这里工作、战斗过。
      圣公山位于碑廓北面,因纪念项橐而得名。项橐,春秋时期鲁国神童。7岁时,孔子把他当作师傅请教,后世遂尊项橐为圣公。项橐自幼喜欢观察事物,遇事好刨根究底,提出的问题往往难倒成年人。时正在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想借东游看海,顺便会会这位神童。一天午饭后,项橐随父亲下地,一人在地头路上盖小房子玩。此时孔子师徒一行乘车从此处路过。子路驾车,见项橐若无其事,满脸怒气。孔子下车问道:“怎么不让路啊?”项橐说:“城躲马还是马躲城?”孔子师徒哑口无言,只好绕“城”而过。孔子断定孩子就是要见的项橐,便吩咐弟子们找店住下。时此地风俗,家家种秋齐棘子当院墙。孔子进店时,袍子被棘针挂破了。一个弟子便若有所指地说:“此地棘子自幼长刺,实乃无用之材。”项橐问:“什么是有用之材?”孔子说:“四季长青的松柏最好。”项橐问:“松柏为什么四季长青?”孔子说:“松柏木质硬,无孔,心红。”项橐又问:“那竹子可是心白有孔,为何也四季长青?”孔子无言以对。翌日早,孔子来到村东,见项橐和另一个孩子在池塘边争执。孔子便凑了过去,见一个孩子指着太阳说:“你看!早晨它像车轮子,中午就像个盘盂,这不是早晨离我们近,中午离我们远吗?”项橐说:“离我们近时必定晒人厉害,为何早晨大,而沧沧凉凉,中午小,却像个火盆呢?”二人相持不下时,便请教孔子。孔子也难以回答。此时,有群鹅在池塘戏水,项橐问孔子:“鹅的叫声为何这样大?”孔子说:“它的脖子长。”项橐说:“蛤蟆脖子短,叫声也不小。”孔子又无言以对。项橐诚恳地说:“人们都说你是圣人,为什么不给我们解释清楚?”孔子长叹一声,俯身对项橐和蔼地说:“后生可畏,我当拜你为师。”又回头对弟子们讲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不耻下问。” 项橐受到孔子的褒奖,于是便名扬天下,历代典籍中都有记载。南宋王应麟编写的《三字经》说:“昔仲尼,师项橐,古圣贤,尚勤学”盖出于此。今圣公山下有圣公纪念馆及名胜景点50余处。
      绣针河在碑廓境内蜿蜒20余公里,于安东卫南入海。绣针河北岸有唐代遗址“香塔寺”一处。关于绣针河和香塔寺来历,《莒志》记载,绣针河旧名白羊河。河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四射,似无数绣花针,故名绣针河。另说,战国时孙膑学艺于甲子山,因厌倦隐居生活,便离开甲子山,在河边遇一老妇在磨一根铁棒,说要磨成绣花针。孙膑深受感动,回山刻苦学艺成功,后任齐国军师,大败魏军于马陵。
      香塔寺始建于汉朝,遗址位于田家寨村西。1975年日照市文化馆会同有关考古人员在香塔寺旧址考查,发现砖属汉代遗物。香塔寺原有建筑共99间,现存3间。据相关文献记载:唐贞观二十三年(646年),香塔寺原有的基础上扩建,续修百余间,设“中金堂”“新仁堂”“仁礼堂”。此时寺院规模宏伟,里外3层99间。前层礼部厅,行人拜佛进香必须经此厅;二层为武部厅,供僧人演武之用。院中建塔一座,高约数丈,塔东西两边各有石鼎一个,重约千金。两厢宽大,为演武场,后厅排列各种神像数十尊,庙前有碑数十幢,寺院于近年失火焚毁。参考资料

    [1]  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.山东省情网.2011-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